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劳动法规 > 热点新闻

劳动法规

热点新闻

新型医疗服务: 医保管理领域新事物
时间:2018-07-07 16-23-59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泽众 

  近年来,医疗服务新业态在新医改政策环境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自2017年2月原国家卫计委修订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血液透析中心等新型医疗机构在我国开始陆续建设。新业态的医疗机构给医疗服务市场增添了活力, 带来新机遇。 但在实际运行中,尤其是跟医保准入的衔接路径方面, 新业态的医疗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

  发展新型医疗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投资2亿元, 配备PET/MR设备, 还拥有PET/CT等尖端影像设备……2017年9月,杭州首家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立, 患者进行影像检查有了更多选择。

  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创始团队成员之一李成州表示,公立医院的影像科就诊患者多,工作负荷大。 “对患者来说, 预约影像检查、拿到诊断报告常常需要等待很长时间;对医生来说,也没有机会与病人更多时间面对面交流。 因此, 在公立医院之外,由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尤为必要。”

  根据原国家卫计委印发的 《关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解读》, 国家层面于2016年底陆续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截至2016年5月底, 北京、 上海等22个省份设置323家医学检验实验室; 北京、 浙江、 江西3个省份共设置6家病理诊断中心; 上海、 浙江、江西等5个省份设置9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山东、河北、江西等5个省份共设置57家血液净化机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伴随着高速城镇化、 过快老龄化的社会转型过程,居民健康需求在不断释放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一些特殊的医疗领域, 如检验检测、慢病管理、血透管理和临终关怀等, 其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急迫,急需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些薄弱的领域中。基于以上考虑,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发展医疗服务新业态迫在眉睫。

  《解读》 指出, 医疗服务新业态将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是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实现共享, 医疗资源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二是促进并引导社会力量办医,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并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三是逐步建立起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四是患者就医更加便捷,尤其是独立血液净化机构大多设置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县市, 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诊疗服务, 减轻患者及其家庭负担。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医疗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医改也正在向纵深发展, 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架构是各项医改措施得以实施的组织基础。

  原人社部医保司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服务新业态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的发展方向, 也是适应医改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的政策目标, 以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新需求。

  从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实施以来,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促进社会办医的发展, 大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办医格局,为经济社会转型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成效显著, 带动了医疗新业态的发展。

  民营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偏弱,是发展医疗服务新业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 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1年到2016年,我国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从9.7万家增加到了14.5万家, 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 民营定点医疗机构从1.7万家增加到近3.8万家,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7%, 大大超过了总体增长水平。

  “尽管目前我国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多,但规模偏小、 服务能力较弱。” 该负责人表示,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代表, 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以及进一步深化医改的瓶颈。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新业态的发展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把适当的检查检验项目服务外包并剥离出去,既能解决人才短缺的困境, 也符合社会分工精细化、 专业化的趋势。

  医保准入管理应体现精细化思维

  医疗服务领域以及相关的创新领域都希望得到医疗保险的认可。对于医疗服务新业态而言,其医保准入问题对于医保管理者更是全新的课题。原人社部医保司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路径可确保不同类型医疗服务的医保准入更加顺畅,这也是医保精细化管理的一项体现。

  该相关负责人认为, 从国家医保政策的角度,医保准入没有政策障碍, 医保部门总体态度是支持的。 当然在地方实际操作层面,新型医疗服务的医保准入可能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在发展中研究解决。

  对于医保准入的衔接, 新型医疗服务机构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血液透析中心、 安宁疗护中心类的医疗机构,由于更接近普通医疗机构的专科医院,其医保准入应没有障碍。 具体医保付费方式,可以根据医疗服务内容和形式通过协商来确定是按病种付费或是按床日付费。

  一类是临床检验中心、 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疗机构, 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面向患者。对此,该相关负责人表示, 医保准入的路径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管理,其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运用医保谈判协商和风险共担的机制, 将这类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压得更低, 这样管理也更加直接。但是这种直接纳入的管理有一定的风险,如是否会导致医保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以及新增的医保准入门槛对这个行业发展究竟是否有利等。二是不直接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纳入,而是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定点协议里明确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可以购买的外检服务的范围, 以及收费和费用结算的规定, 同时还要把送检的情况纳入协议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是间接管理,弱化了医保的监管责任, 所以未来是否会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一些检查项目的滥用以及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