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我对鄂伦春族如意图腾的鼠标垫缝制很感兴趣,其针法不是很难,只要教我锁边技巧,我一天最起码能做5个,可赚100元钱。”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龙头村于金凤大姐高兴地说。
近期,为破解农闲时节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难题,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走进宜里镇龙头村,乌鲁布铁镇向阳村、阿里河村等包联帮扶村,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助力农村劳动力增收致富。
精心筛选“技能包”
巧搭就业供需桥梁
在呼伦贝尔市,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公司众多,面临最大难题是人手不足。
“制作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品,每一步都要人工制作。作为初创企业,雇用长期人工,成本太高。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暖心联络辖区零散务工人员,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呼伦贝尔市创业园区道图诺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吉日嘎拉其其格说。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统筹市域特色产业,巧搭企业用工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供需桥梁,既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难题,又通过举办“送技能下乡”活动,将技能送对人,充分发挥“1+1>2”的效果。
活动前期,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结合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培训意愿,走访调研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创业园内孵化企业、孟亮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精心筛选文创领域“技能包”,内含60余件简单易上手的手工艺品,包括极具民族特色的太阳花彩珠花蕊、民族盘扣饰品、撮罗子摆件、牛皮卡包、羊毛毡工艺品和发夹头饰等。
活动期间,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组织企业制作团队,为农村劳动力传授缝纫、粘贴、拼接等技术,并按批量提供原材料。村民制作完成后,由公司质检验收、回收成品,并按件结薪。
村干部打包票
点单式学技能
“制作太阳花串珠难不难,学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企业会不会找各种理由克扣手工费呀?”
“对每个民族手工艺品都感兴趣,能不能多学几个?”
…………
“送技能下乡”活动现场,向阳村村民们围绕在村两委的办公桌前,一边仔细查看着民族手工艺品,一边提出疑问。
“大家别担心原材料保证金问题,也不用考虑如何与企业联系。这些都由村里来安排。村里兜底,你们大可放心,只需好好学、认真做!”向阳村党支部书记胡月娟说。
面对村民接二连三的疑问,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及企业代表一一耐心解答。
“我们长期大批量回收成品,按品质高低支付酬劳。比如,一对民族风耳饰制作费为3元至5元。特别精美的,我们以最高档价格结算;普通手艺的,也会按3元一对结算。特别是,人社部门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大家肯定能学会。我们绝不克扣一分钱!”一名企业代表说。
村民们心中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增收致富的期待和信心。村民表示,要抓住这次“送技能下乡”的好机会,农闲期间学一门简单的手艺。
现场,针线活好的村民毫不犹豫选择单价更高的缝制产品;喜欢创意类产品的村民选择可自行设计的太阳花和手工笔筒。
另外,还有不少村民拨打视频电话给外出的家人,告知前屯后屯的亲戚朋友。不一会儿,又有多名村民前来咨询了解。
通过村两委打包票、企业代表现场答疑解惑,点单式学技能在农村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扩宽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路。
线上线下学技能
供需“双向奔赴”
“想学哪种技能都可以,学习形式也不用担心。村里可以请老师现场教大家,也可以派几个村民代表去实地学习,还可通过打视频电话或者录制教学视频的形式学习,包教包会。”阿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润泽说。
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与企业深度沟通,与培训机构、技能带头人、用工企业集体协商,共同探索线上线下培训模式,促进就近就地增收,实现供需双方“双向奔赴”。
为破解鄂伦春自治旗村镇距离较远的难题,当地人社部门组织村干部统计村民学习意愿,根据不同手工艺类型,以线上直播、拍摄教学VCR等形式,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掌握一门指尖上的技能。活动期间,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共收集150余人次培训需求,82名村民达成参加培训学习、加工制作意向。
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有效利用春节后农民春耕备耕的黄金期,全力谋划秋冬季农闲时劳动力培训工作,准确把握时间节点,分乡镇制定培训计划,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节约参训人员学习技能的时间和成本。截至目前,共培训农牧民3234人次、脱贫劳动力2252人次。
“以往冬闲期间,村民或扎堆闲聊,或打牌消磨时光。”呼伦贝尔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我们通过授人以渔,入村上门提供订单式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新技能,助其在家乡这片安放身心的热土,播撒智慧,增收致富,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