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
沉浸式体验成智慧文旅新热点
时间:2025-10-20 10-35-55

沉浸式演艺、展览、文化街区……国庆中秋假期,各类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休闲街区等场所,积极运用VR、AR、裸眼3D等数字技术,打造出一个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沉浸式智慧文旅的蓬勃发展,折射出文旅产业供需两侧的深度耦合与双向赋能。从需求端看,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与观展习惯的变化,使得单向、走马观花式的文旅消费难以为继,尤其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互动、个性与情感共鸣的深层需求。他们倾向于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渴望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沉浸式体验以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叙事方式,将厚重历史转化为生动现场,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声。

从供给端看,技术发展为文博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使得许多仅曾存于史料与想象中的历史场景得以“复活”。例如山西高平MR铁佛寺“诸天宇宙”项目,对二十四诸天造像进行了1:1立体还原,让国宝级彩塑得以跨越地域限制,“闪现”于观众眼前。观众通过移动与靠近“点亮”神佛造像,沉浸式感受其宏伟气象与精妙细节。

与之类似,平遥古城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运用光影技术,将整座古城的昼夜更迭、四季流转浓缩于一方展陈空间,实现数字视觉与古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沉浸式体验已成为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它通过构建场景化的叙事空间,将孤立文物串联成连续的历史画卷,将凝固的时空转化为可自由探索的故事脉络,延展了文化表达的边界与深度。

推动沉浸式文博体验迈向更高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当前,“沉浸式”热潮下,盲目跟风、简单复制等现象时有发生,若不能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极易陷入“千馆一面”的同质化困境。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许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只有深入挖掘内容本身,才能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从博物院到考古现场,从关隘古城到休闲街区,技术如同一位高明的翻译官,将古老文明转译为当代语言,与年轻一代建立了情感连接。这场由技术引发的文博变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了起来,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