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
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 指引人才顺畅流动与高效配置
时间:2025-08-21 10-27-39
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既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人才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人才顺畅流动与高效配置的重要指引。近年来,全国多地聚焦重点产业或领域动态编制并发布人才目录,在服务就业、服务人才、服务发展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探索模式 促进对接 助力政策制定

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发布的实践成效集中体现在探索工作模式、促进供需对接和助力政策制定三个方面。

探索工作模式,实现方法转型升级。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人才需求目录工作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并实现人才需求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评估、从分散化实施到系统化推进转型。具体成效包括:

第一,开发人才需求度指数模型。2018年,四川省人社厅牵头编制发布的人才需求目录构建了人才需求度指数模型,从“数量”“质量”和“稳定”三个维度对人才需求程度进行量化,并按照不同权重聚合为综合指数。第二,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各地成立由组织、人社部门牵头,发改、经信、教育、科技、农业农村、商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指导,专业科研团队负责实施的工作组,充分发挥机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和科研团队的专业优势。第三,形成数据采集机制。采用重点抽样调查、大数据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重点抽样调查的企业名单通过自上而下(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和自下而上(基层主管部门上报)两个渠道确定。第四,构建质量监督机制。为确保人才需求目录的质量,严把数据、结论和对策这三关,构建研究质量监督机制。

促进供需对接,推动产才融合。人才需求目录的出台有助于用人单位与产业人才实现精准匹配,有效破解信息壁垒与岗位错配;有助于引导高校按需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源头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具体成效包括:

第一,实现产业定向引才。明确需求旺盛岗位的产业分布和区域特征,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领域及区域集聚,推进人才与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第二,提升企业招聘效能。为企业招才提供指引,帮助其掌握重点产业及领域人才的供需情况和主要人才市场,针对性优化招聘与薪酬策略。第三,优化高校人才输出。引导教育部门和高校立足当前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升人才就业质量。人才需求目录提供重点产业及领域的需求旺盛岗位名称、任职要求等信息,为高校毕业生明确职业方向和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指导。

助力政策制定,实现治理精细转型。人才需求目录为制定区域重点产业及领域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形成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的政策效应,推动人才政策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型。具体成效包括:

第一,强化产业靶向施策。锚定区域重点产业及领域的需求旺盛人才,优化政策资源要素配置,有效规避政策泛化与资源错配风险,推动政策红利实现精准滴灌与高效释放。第二,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政府部门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不同需求程度的岗位,实施差异化引才、育才、留才策略,并确保政策充分落地。第三,提高人才治理水平。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才需求调研机制,建立政策制定动态评估与优化模型,推动人才政策制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从“有效支撑”向“精准引领”升级

当前,全国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及发布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应用中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构建动态数据平台,实时掌控人才需求。要构建“政府统领+市场参与+智能采集”的三维数据平台,打通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壁垒,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与头部人力资源机构共建实时数据库,建立季度更新机制,提升数据时效性与全面性。

加强地区合作交流,推进全国横向比较。要依托学术论坛等平台举行全国专题交流,促进人才需求指数科学化、标准化、统一化,使人才需求数据既可跨年度进行纵向比较,也可跨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为全国人才工作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

开发人才预警系统,拓展成果应用场景。要依托人才目录研究成果开发人才供需预警系统,对人才需求趋势进行预判,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布局”,拓展人才目录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从工作模式转型到治理效能提升,人才需求目录的实践价值已逐步显现。后续若以动态更新、跨区域协同等优化方向为抓手,将推动其从“有效支撑”向“精准引领”升级,为全国人才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