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 闻活力中国调研行 簪花里的“就业共富”美丽图景 ——福建泉州蟳埔民俗文化村文商旅融合促就业一瞥
时间:2025-08-21 10-25-52
8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福建泉州蟳埔村,这里曾经仅靠捕鱼作为全村主要收入来源,如今蟳埔的每一缕花香、每一块蚵壳,都成了带动就业的“金钥匙”。依靠簪花手艺,这个渔村在网络上火爆“出圈”,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推动文商旅融合,进而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一副簪花环绕的“就业共富”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老手艺“活”起来:传统技艺变就业“新饭碗”
走进蟳埔村,随处可见游客们头顶独特的“移动花园”在拍照,尤其是女性游客,几乎每个人头上都“花枝招展”。而蟳埔村这个坐落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的小村庄,也因其独特的蟳埔女簪发戴花习俗而闻名,这一古老民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簪花围”。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门老手艺,是如何在网络时代重新焕发活力变成就业的“新饭碗”的,记者试图在簪花人的忙碌细节中寻找答案。
“阿婆,您这簪花手法跟别人不一样呢!”在蟳埔村一家簪花体验店里,来自上海的游客林女士对着镜子惊叹。为她簪花的蔡阿婆抿嘴笑着给客人介绍,“这是我跟非遗传承人学的‘三环扣’,以前只给家里人梳,现在天天给游客梳,没想到大家会这么喜欢。”
蔡阿婆不是本村人,嫁到这边后学的也是传统的簪花手艺。她曾是村里的“留守妇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看孩子。2023年,“簪花围”成为村里文化标志后,当地妇联、人社等部门邀请非遗传承人给村民免费培训簪花、织渔网文创技艺,蔡阿婆积极报名。
“刚开始学新手艺簪花总手抖,传承人说‘要把游客当自家姐妹’,慢慢就熟练了。”如今她在自家的簪花店里忙碌,每天接待十几位游客,不仅学会了用手机接单,还让儿媳妇学习如何拍照,延伸店面的“业务链”。
据了解,在蟳埔,像蔡阿婆这样靠簪花手艺就业的村民有很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女性。现在,蟳埔村的文旅发展有一个说法叫“三个90%”,即文旅从业人口90%是女性,服务对象90%是女性,文旅收入90%是女性创造。
产业链“串”起来:小渔村长出就业“新枝芽”
“小心烫,您的蚵仔煎煎好了,现做现吃!”暮色中的蟳埔村美食街上,45岁的王秀琴正在灶台前忙得脚不沾地,铁锅里的海蛎滋滋作响,香气扑鼻。她的蚵仔煎摊前排着长队,女儿林晓在一旁用扫码枪接单,“上午卖了快100份,生意越来越好了。”
王秀琴曾是“就业困难户”,丈夫因病不能干重活,她靠打零工维持家用。2021年,村里打造民俗文化街区,作为就业困难家庭,她租下一个摊位,做网红小吃。
“以前只会做家常版蚵仔煎,现在学会了加薯粉调糊,外酥里嫩。这也是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王秀琴所说的培训班是指当地妇联和人社等部门组织的各种创业培训,村里一大批像她这样的家庭妇女因此受益。
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泉州市丰泽区就以“妇女帮帮团+”产业模式,开展簪花技艺、化妆摄影等创业技能培训50多场次,培训妇女2000多人次,参与蟳埔文创产品展示走秀、蟳埔簪花大赛等活动56场次,蟳埔妇女创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文商旅融合的“东风”,让蟳埔的就业链条越拉越长。走在蟳埔村的街巷里,随处可见的是各种不同创业形态的店铺和职业,包括餐饮小吃、簪花店、民宿、导游、电商运营等。
记者随机走进村里的一家文创超市,28岁的陈嘉颖正给游客打包“簪花盲盒”:“这是用蚵壳做的小摆件,上面刻着蟳埔女纹样。”她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厦门上班,去年和同学一起在村里开了一个文创超市,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现在每月扣除房租等各种成本,收入要比上班高不少,当然淡季会低一些,但因为能经常回泉州市区照顾爸妈,我能接受现在的状况。”陈嘉颖说。
在蟳埔村,像陈嘉颖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有很多,他们的创业领域涵盖文创设计、民宿运营、新媒体推广等新业态岗位。
“产业链越完整,创业环境越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越给力,年轻人回来就越有奔头。”陈嘉颖笑着告诉记者。
陈嘉颖口里的“奔头”或许用数据更有说服力:目前,蟳埔村有近300家旅拍店铺,游客日均2万人次,带动了文创、餐饮、民宿等多元业态的发展,居民收入从2022年到2024年增长2倍以上。“簪花”带动了旅拍、民宿、酒店、商演等业态发展,拉动消费超50亿元。
软实力“强”起来 千年渔村更有“新发展”
“除了现在这间铺面我自己在经营簪花店,我旁边还有两三间房子出租,租金今年虽然降了,但每个月也还有几千元的收入,不打鱼的时候在店里看店,到了出海的季节还照样出海打鱼。”在一家名为“大小姐”的簪花店里,店主人老黄对记者说。
因为有沿街铺面,老黄现在的收入比较稳定,但如何让没有店面的村民甚至附近居民也能有稳定收入,丰泽区相关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的“软实力”建设:一方面通过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非遗团体标准《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服务规范》,推动制定“簪花围”行业规范经营;另一方面加强金融赋能,聚焦蟳埔妇女创业融资需求,出台金融政策礼包,推出“巧妇贷”“鲤福贷”等专属服务,单列15亿元专项信贷资金,利率下调30个基点的优惠,累计提供创业贷款30多亿元,新增巾帼示范基地、巾帼文旅项目授信1个亿,让女性创业更有“底气”。
采访结束,当记者离开蟳埔村时,已经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背后的千年渔村,依旧像白天一样人声鼎沸,游人如织。在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图景里,有游客头上美丽的簪花,有创业守店大学生的青春梦想,有街头头戴簪花剥牡蛎的高龄阿婆的美好生活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