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
在红色热土上培育“技能新传人”
时间:2025-08-14 10-29-38
近年来,江西省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技能人才链融合发展,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土地上,一所年轻的技工院校正以“新长征”的姿态,书写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红色基因铸魂

把长征精神融入技能育人血脉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的本土院校,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创办于2021年,并于2024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发展到现在已拥有15个中级工专业、10个高级工专业。学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一核三融”的党建育人体系,“一核”是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着力打造“红韵匠心”育人品牌,为学生成长夯实精神根基;“三融”则是把红色文化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实践和校园活动。

2024年,学校承办“全国百所技工院校红色文化进校园”座谈会,吸引了全国28个省份117所技工院校30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期间推出的“行走的思政课”和“443红韵匠心育人模式”(四项内容、四个载体、三种模式),实现红色教育的具体化与生活化:红色历史进教材、红色故事进课堂、红色精神进实训、红色实践进活动。红色故事主题班团课、观看《长征第一渡》演出……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技能成才培养。这种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学习的重要精神支撑,同时也是学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破题

探索“订单班+产业学院”双轮驱动模式

技工院校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快速优化课程体系,可以及时响应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变革需求。

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坚持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探索“订单班+产业学院”的深度融合模式。与江西天键电声有限公司开办“天键电子订单班”,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与江西兴佰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依托学校现有的服装产业学院,开办“兴佰翔服装订单班”。订单班累计配备价值近2000万元的先进教学实训设备,实施“校内理论+企业实践”双元教学,企业从招生阶段便介入人才选拔,更在后续培养上真正实现校企课程共建、设备共用、师资共享的全方位合作。

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学校现有的12个中级工专业、8个高级工专业,年培养规模超过1000人。其中,与江西兴佰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的服装产业学院更是进一步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学生毕业设计即为企业真实订单,实习岗位与企业一线岗位无缝对接。2024届毕业生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通过率达97.4%,企业满意度达100%。

学校现已与10余家园区重点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等专业方向与赣州市“1+5+N”产业集群、于都县“1+2+N”工业布局高度契合,真正做到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以赛促教促学

构建“工匠成长”的实践路径

技能竞赛作为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练兵场”与“孵化器”的双重作用。技工院校要抓住影响竞赛成绩的关键要素,聚焦赛项本身的变化,致力于培养教师教练团队,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近年来,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25项、市级奖项75项,涵盖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学生技能竞赛等多个维度。通过“赛训融合”“赛教结合”,学校积极将竞赛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如学校将“2025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菲从技工学子到技工教师的成长历程形成专题报道,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发挥榜样作用,形成“争做技能先锋,立志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王菲老师将其参赛经验转化为《服装测量与制版实战》课程,带领学生参与真实订单项目,培养出多名市级技能大赛获奖者。

站在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的新起点,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明确提出“建成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申报技师学院”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围绕江西“1269”重点产业链建设智慧实训中心,全面深化“智能+技工教育”融合;同时实施“产业教授”制度,积极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学,积极引进行业内知名技术能手、技能大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将坚持“课桌连着生产线、作业本变成产品图”的育人理念,帮助广大技工学子走出属于自己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新路,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新时代的“长征”中,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正以技能为笔,以匠心为墨,以革命故土为纸,以地方产业为砚,描绘出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画卷。

(作者系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