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近来,山东省济宁市持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区微业”行动,通过摸排社区“微需求”、开发“微就业”岗位、组织“微招聘”活动,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15分钟就业服务圈”覆盖街道社区,闲置房产变身“微工坊”里的就业阵地,直播带货培训为群众打开新业态大门……“社区微业”行动以“微”见“大”,书写了民生保障的温暖答卷。这一实践让力所能及的就业带来触手可及的幸福,印证了“微就业也能成就大幸福”的道理。
“社区微业”的价值,在于以精准服务破解就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从乡镇(街道)到村(社区)的就业服务驿站,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就业需求摸排与岗位供给精准对接。
不是求职者“大海捞针”找工作,也不是企业“坐等上门”招人才,“家门口”的就业服务,让群众省去奔波之苦,让零工岗位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尤其对于不便远距离就业的群体而言,身边的就业机会意味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带来实打实的幸福。
“社区微业”的深意,在于以多元赋能激活就业“造血能力”。这一模式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岗位输送,而是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利用公共资源打造“微工坊”,为零工经济提供阵地支撑;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结合当地文化产业与新业态发展趋势,开设手工制作、直播带货等培训课程。
多元化的赋能方式,既贴合市场需求,又尊重个体差异,让不同技能、不同需求的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返乡青年通过直播带货将家乡特产销往全国,家庭主妇在“微工坊”实现灵活就业……“微就业”的这些成果,超越了赚钱的单一意义,成为群众实现价值、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视角看,“社区微业”看似是不起眼的就业举措,实则是民生保障体系的“毛细血管”。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灵活化趋势,大量零工岗位、灵活就业需求需要被关注、被满足。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服务做深、做细、做实,能让“微岗位”汇聚成稳就业的力量。这种模式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也能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为民生保障注入持久动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促进就业除了盯着“大项目”,还应重视贴近群众需求的“小就业”。期待更多地方关注“社区微业”,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找到就业机会,在“微岗位”上收获幸福,让“小就业”成为“大民生”的坚实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