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
看见婚姻生育的社会底色 ——重温费孝通《生育制度》
时间:2025-09-10 10-52-26

当今社会,生育率的波动、婚姻观念的变迁受到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读《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联合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一书,愈发感受到作者的深邃思想与前瞻视野。书中的一些观点如同一束束强光,穿透纷繁表象,照亮生育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脉络。

现实生活中,许多夫妻热恋时激情浪漫,婚后却因育儿琐事矛盾频发。费孝通先生指出,婚姻的核心意义在于构建稳固的抚育合作关系。这一观点表面上看似乎打破了人们对婚姻的浪漫想象,实则精准诠释了老一辈常说的“夫妻是搭伙过日子”的内涵。婚礼上许下的庄重誓言,本质上是向社会作出一份承诺:夫妻二人将携手把新生命培育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婚姻与生育承载着超越个体的社会责任。

在家庭结构里,孩子绝非仅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稳固夫妻关系的关键要素。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由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三角”,三边相互支撑,缺了任何一边,家庭的稳固性都会受到影响,唯有三边完整,才能抵御生活的疾风骤雨。

“家庭三角”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爷爷寿宴上,父亲忙着招呼宾客,母亲在厨房与客厅间忙碌穿梭,刚学会走路的侄女紧紧拽着爷爷的衣角撒娇要糖,一幅生动鲜活的家庭图景就这样铺展开来。席间聊起当年分家的事,奶奶执意要把祖传的腌菜缸留在老宅,她说:“有家才有缸,有缸才有家。”

社会性抚育是费孝通先生在书中阐述的另一重要概念,其悄然发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儿时邻居张奶奶传授包粽子手艺时,她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折角要捏紧,不然米会漏。”这句话看似讲的是手艺,实则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村里老教师退休之际,将满满一箱教案交到年轻代课老师手中,一句“这些孩子是咱村的根”的话语,道出了知识传承的使命,托付着整片土地对未来的期待。这种代代相传的社会经验与生活智慧,正是费孝通笔下“社会继替”的生动实践。常言道“养儿防老”,从另一角度看,亦是“养老育幼”,上一代人将毕生积累的社会经验揉进日常唠叨,下一代人在看似不经意的聆听中,默默汲取生活的智慧。这种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传承方式,往往比书本知识更深刻。

世代之间的隔阂,本质上是社会快速变迁的映射。父辈们对当下年轻人“恐婚恐育”的心态表示不解,却忘记自己年轻时也曾抗拒长辈安排的相亲。费孝通先生深刻地指出,每一代人都在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变革,犹如河流中的石头,被不同时代的水流冲刷,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

去年村里修缮祠堂,年轻人提议在族谱旁增设电子屏,展示在外打拼族人的照片,老一辈起初强烈反对,说是“瞎折腾”,可没过多久,他们自己也时常围在电子屏前,兴致勃勃地辨认亲人。这种代际间的观念碰撞,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社会自我更新、迭代发展的体现。

读到《生育制度》的最后几章时,恰逢国家发布新的育儿补贴政策。这一举措,体现出国家和社会正在努力为抚育建立更完善的支撑。费孝通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揭开生育背后严肃的社会面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那些源自家庭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细腻真挚的情感交流,才是赋予社会结构以温度的关键所在。

合上《生育制度》,窗外月光如水,静静洒落在陈旧的族谱之上。奶奶说过的那句话又浮上心头:“人活一辈子,就像在田里种庄稼,不是为了自己吃,是为了让土地不荒。”费孝通先生的文字,归根结底,是对自身在社会传承中所扮演角色的思考:我们如何接稳社会发展的接力棒,并将其安稳地交到下一代手中?

答案未必宏大遥远,它或许就藏在母亲喊孩子回家吃饭的那一声声里,融于父亲俯身教孩子系鞋带的细致动作里,体现在无数琐碎却感人的生活瞬间--只待我们细细体会,用心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