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 闻
IBM罢工:一场利益再分配的诉求
时间:2014-03-12 11-24-5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0年前,悲观笼置在上海淮海路的瑞安广场IBM大厦,那一年,联想宣布收购IBM PC业务,一大批IBM雇员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10年之后,同样是IBM的雇员,因为担心IBM X86业务划归联想而惴惴不安。只是这次,他们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手法:罢工。 

  尽管联想有足够的理由置身事外,因为并购X86业务尚需监管部门的批准,所以这次的罢工更多是IBM的“内政”。不过,联想仍然出具了一份官方声明,试图帮助IBM罢工事件降温。 

  并购正在帮助联想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这把双刃剑能否发挥作用而不自伤?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给出了答案:并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防止员工流失。恰恰是元庆担心的问题,出现在了自己并购的合作对象身上。 

  关于罢工动机和罢工进程的报道已经连篇累牍,但有几个问题始终没有论述明白: 

  1, 外企IBM的业务卖给中国公司后员工待遇是否会有变化? 

  2,IBM的硬性裁员是否合法? 

  3,员工抗议是否合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任何抗争出现的本质,都是源于对利益分配的不满。那么,IBM公司员工和联想集团下属的IBM X86业务到底有什么不同?弄清这个问题,也就弄清了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这并不是联想和IBM首次遭遇危机,历史有规律可循。2004年,位于淮海路的瑞安广场IBM办公室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一大早,职员们齐刷刷地在座位上戴着耳机,聚精会神地收听着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PC部门发布会的网络现场直播。 

  2004年的年末,多名受访员工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原因是早年联想是以成本控制而获得了市场地位,员工担心被并购之后遭遇“成本控制”,因此离职潮的悲观舆论弥漫在整个公司;10年后,命运还是落在IBM人的头上,只是这次换了业务单元,变成了X86业务单元。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联想集团在昨天给出了声明:我们承诺,将全部接收和妥善安置来自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员工,并保证他们的薪资福利待遇不低于之前的水平。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员工恐慌情绪产生的原因,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有消息称,IBM员工加盟联想之后待遇可能会降低。如果这段消息属实,那么员工情绪激愤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十年前的联想还是一家野蛮生长的本土企业,但即使这样一家早年的草莽企业,也做出了让业界刮目相看的事:一位早年加盟联想并在联想品牌推广部担任一定组员管理层的人士透露,当初并购进来的IBM PC业务单元待遇并没有改变。 

  如果说十年前野蛮生长的联想可以做到,那么,十年后已经跻身全球五百强公司的联想同样可以让人信服。但估计IBM员工要消化这种承诺需要一段时间。 

  不论信息对称是否引发罢工的原因,但员工基于自身利益的过度渴求是导致本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一位采访过IBM罢工员工的媒体人证实:联想并购本身并没有错,但并购后潜在的风险成了罢工员工谈判的筹码,他们希望借此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比如更高的赔偿金。 

  此外,关于硬性裁员合法性的讨论似乎意义不大。裁员并不是始于IBM,也绝不会绝于IBM。这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规律,企业家不是慈善家,如果不能获取足够的利益,那么企业可能会出现一些调控,和裁员相关的成本控制只是调控手段之一。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一个和裁员相关的命题被提出,那就是“开除”。这是一个比裁员更难以让人接受的说辞。IBM给出的解释是:不服从公司正常工作安排和指示,非法聚众,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管理秩序和公司劳动纪律规章制度。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员工的抗议是否合法。百度百科对于“罢工”一词的注解里有这么一条:在一些由共产党来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罢工权并没有得到宪法确认和支持。这是由于立法者认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彻底代表所谓的工人阶级利益,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工人本应没有罢工的必要。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罢工员工称,工厂里的1000多名员工是独立发起罢工的,未经官方的中华全国总工会(All 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的批准。罢工工人不信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