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锚定办案监督试点任务,以监督提质效、数智强支撑为思路,让制度先行、以技术赋能,以信息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重构服务范式,勾勒出办案监督为核、数智技术为翼的仲裁治理新图景。
源头预警 智慧监测早发现
“感谢仲裁院和工会的帮助,我们的欠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近期,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提示12333平台存在多起反映某体育公司裁员欠薪的维权咨询,仲裁院和工会立刻主动介入,成功为劳动者追回被拖欠的工资。
青岛将劳动争议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打造为办案监督源头预防的核心工具。这张覆盖全市的智慧网将劳动争议潜在风险纳入监测范围,可以实时捕捉就业失业、社保缴费、12333热线诉求等关键数据,智能生成一至四级预警信息,为办案监督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针对新创企业用工风险高发的痛点,青岛市将监督机制进一步向事前引导延伸。该市监测预警系统定向推送《致广大新创企业家的一封公开信》,已累计覆盖10.45万家企业,从劳动合同订立、社保费缴纳等多环节提前标注风险点,让规范用工成为企业发展的前置条件,让办案监督从事后纠错转向事前预防。
截至8月底,该系统已累计监测预警信息1429条,联合工会、基层调解组织化解重大风险隐患186件,“未裁先解”已成为青岛市治理劳动争议的常态。
过程把控 流程规范严执行
“不少劳动者对法律知识不是很了解,填写申请书要问律师、查法条。现在,在线系统全搞定。”
近日,青岛市仲裁院窗口工作人员指导李女士登录人社局网上服务大厅,录入工作情况和有关诉求。系统将口语化表达自动转化为规范法律表述,不仅提醒补充必要内容,涉及金额时还会附以计算依据。
青岛仲裁院将办案标准嵌入信息化流程,构建起全流程在线服务闭环,让规范办案从制度文本转化为可操作化的数字指引,既避免让群众走弯路,也从源头降低案件材料错误率。
在文书送达环节,监督同样不掉链。法律文书通过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直达当事人手机,全程留痕可追溯;线下预约送达柜集成智能存储、自助打印、电子签名等功能,完成身份证识别、签名确认等流程全程不超过2分钟,让送达时效、办理程序在线上线下都能得到严格把控,确保每一份文书都规范正确、及时送达。
庭审保障 云端开庭全在线
“不用请假赶路,线上跟着提示走,30分钟完成庭审举证!”近日,外地务工人员周女士通过青岛异步庭审系统,高效完成了原本需半天的庭审流程。
作为仲裁办案监督的核心关口,庭审的每一个细节直接关乎仲裁公信力。青岛紧抓关键节点,借智慧系统规范流程、靠在线庭审打破壁垒,让庭审有标准可依、有痕迹可查,让公平正义真切可感。
青岛把庭审搬上云端,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更将庭审流程规范直接嵌入系统。智慧仲裁系统可满足全市12家仲裁机构同时在线开庭30场次;智能语音识别化身“超级书记员”,每分钟精准转写220字并分角色标注,缩短庭审时长,确保记录完整合规;异步庭审支持错时举证,仲裁员在线设问,双方在期限内应答,遵循标准统一流程。
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在线仲裁申请6226件,组织开展异地在线庭审100余场次。档案追溯,让数字管理留痕迹、全链监督无死角。
裁判统一 类案监督定标尺
统一裁判尺度是健全仲裁监督机制的核心目标。青岛仲裁院依托信息化及大数据平台,构建起“案例资源池+AI分析”双重保障机制。8万余件案件、15万余份文书组成的数据库,为类案同判提供坚实素材;AI融合通义千问与Deepseek大模型,整合业务数据、12333热线资源,形成知识体系。
开庭后,AI化身智能监督辅助工具,快速梳理案情、自动生成裁决文书,将原本3至5天的文书制作周期缩短至1至3天,在效率提升1倍的同时,通过类案比对确保法律适用统一,落实类案同裁的要求,有效避免类案不同裁,守护好仲裁的公平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