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
提升社保宣传精准化 促进制度运行更高效
时间:2025-09-28 10-32-08

   罗建华


        社保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运行依赖公众的广泛认知、理解与参与。宣传工作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提升制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笔者剖析社保工作的特殊性及宣传面临的挑战,讨论提升宣传精准化路径,旨在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度、理解度、信任度和参保自觉性。


深刻把握社保工作的特殊性及其宣传面临的挑战

提升社保宣传精准化,要明确其面临的挑战。

“政策鸿沟”难跨越。主要表现为政策专业性强、规则复杂,群众难以理解,易产生畏难情绪与认知偏差。

“大水漫灌”效果弱。传统宣传方式(传单、横幅)缺乏精准性,难以精准触达重点群体(年轻人、农村老人、新业态从业者)。

“利益感知”不直接。社保待遇(尤其是养老保险待遇)兑现周期长,“远期收益”特性与部分群体(灵活就业、低收入者)的现实生存压力形成对比,削弱参保动力。

“信任基石”待加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负面案例,让群众对支付能力和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产生担忧。

“供需错位”较突出。官方表述严谨但更需“接地气”,群众关心的核心问题(“能领多少钱”“怎么办”)未能直观解答。


核心路径:精准识别与分众触达

社保宣传精准化,关键在于实现“面向大众”到“聚焦分众”的转变,精准投放资源。需构建精细化、动态化受众画像,整合社保、税务、人口普查、社区网格、互联网平台等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不同地域、年龄、职业、收入、参保状态人群特征,特别是未参保/断保人群的规模、结构、分布及原因。

关注重点群体核心诉求。新业态从业者关注参保便捷性、缴费负担、保障范围及衔接;中断缴费/未参保人员需针对性施策;临近退休人员关注养老金计算与认证;城乡老年居民关注待遇发放、医保报销(慢病)、防诈骗;农村转移劳动力关注跨省转移、城乡衔接;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关注参保义务、政策优惠与流程。

按地域针对性施策。城市社区搭建线上平台、智慧屏,开展讲座、社工入户等活动,侧重操作指引与解读;乡村地区发挥广播、集市宣讲、图文手册、墙体标语作用,突出基础政策普及、参保好处、经办地点,强调“保基本”。

按年龄分层定制。年轻人(16-35岁):主阵地是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形式为创意短视频、互动H5,核心信息是破除“社保无用论”。中年人(36-59岁):主阵地是微信公众号、工会,以及企业HR,形式为深度文章、在线问答、操作指南,核心信息涵盖缴费政策与待遇计算、多支柱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内容。老年人(60岁+):主阵地是社区中心、卫生站、电视以及家庭医生、子女等人群,形式为面对面讲解、海报、广播剧、防诈案例,核心信息聚焦养老金认证(手机操作)、医保报销、就近经办点及防诈骗。

按职业/身份精准投放。灵活就业人员:主阵地是外卖/网约车App、零工市场、行业协会,核心信息突出线上办事便捷性、缴费灵活性、待遇发放、职业伤害保障。企业经营者与HR:主阵地是工商联/协会活动、专项培训、宣讲会、企业平台,核心信息强调依法参保的义务与成本、操作指南及减负政策。农民工:主阵地是工地宣传栏、班前会、微信群、车站/车厢,内容通俗口语化,核心信息包括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及维权、养老保险跨省转移、医保异地就医、城乡衔接等。

把握关键宣传时间窗口。政策出台/调整期第一时间发布解读,集中缴费期强化提醒与优惠解读,特定人生节点(毕业生就业季、新员工入职、临退休)精准介入,关联重大公共事件/社会热点提升关注度。


构建精准高效的社保宣传与服务新体系

提升社保宣传精准化,是关乎民众福祉、支撑制度行稳致远的系统工程。唯有精准识别多元需求,优化内容表达,拓展全媒体渠道,建立科学评估闭环,并深度融合宣传与优质服务,方能使社保政策跨越“认知鸿沟”,有效“飞入寻常百姓家”。

强化内容:化繁为简,直击人心,将复杂政策转化为“百姓语言”。核心信息极致简化,每条内容着力解决1-2个核心问题,标题和导语清晰有力、口语化;善用“场景化”叙事与真实案例增强说服力。开发直观“社保计算器”,通过数据对比展示“缴与不缴”“早缴晚缴”“多缴少缴”的长期保障差异。将复杂流程转化为流程图、信息图或短视频教程。强化“利益关联”与“价值共鸣”,紧扣个人与家庭核心利益,强调“小投入”与“大保障”“家庭责任”的联系。建立常态化解读和回应机制,主动坦诚回应疑虑。针对同一政策提供差异化版本:深度版(专业人士)、图文版(普通市民)、大字报/语音版(老年人)、短视频/H5版(年轻人)。

拓展渠道:构建全域覆盖网络,实现“群众在哪里,社保宣传就延伸到哪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互补的全媒体矩阵。一是深耕新媒体。做强官方平台矩阵,优化在线功能,提升互动性。创新运用社交与资讯平台,开展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信息流投放,提升触达效率;借力民生类自媒体“大V”合作开展政策解读。二是巩固线下渠道。打造“宣传+经办”一体化窗口,将经办大厅变为宣传核心阵地;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激活社区/乡村网格宣传力量;深化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联合举办宣讲培训。三是激发人际传播。大力培育“社保明白人”及志愿者,并邀请专业人士、基层骨干、本地德高望重者或“网红”担任公益大使参与宣传,增强说服力;设计便于亲友群转发的“社保故事”“办事经验”,鼓励受益者分享,利用口碑效应扩大影响。

科学评估:以实效为根本导向,建立以效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反馈闭环。设定多维度量化指标,包括知晓度(核心政策知晓率)、理解度(关键政策理解准确度)、态度与意愿(参保意愿、信任度、满意度)、行为转化(参保率/缴费率、线上用户/业务量、咨询量)、传播影响力(浏览量/互动量、活动参与/物料发放)等内容。构建常态化、多元化评估机制,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在线调查,深度分析线上用户行为,收集窗口人员、网格员、12333反映的焦点问题及建议,利用AI进行舆情监测、预测和剖析典型案例。基于评估结果动态优化,分析不同宣传渠道、内容形式、群体策略的实际效果差异,及时调整资源分配,强化有效手段,淘汰低效方式。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推广模式。

强化保障:实现宣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宣传成效必须落脚于参保促进和服务体验提升。应践行“宣传即服务”理念,为咨询群众提供经办指引(入口、时间地点、材料、咨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办数智化,简化流程材料,提升便捷度。打造专业化复合型宣传队伍,围绕政策法规、沟通技巧、群众工作、舆情应对、新媒体技能等内容开展系统性培训,培养懂政策、善沟通、精业务、会传播的人才。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社保宣传部门与业务经办、政策研究、信息技术及网信、广电等部门的高效协同,形成宣传合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