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国务院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 提出,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当前,利用数字平台开展的智慧劳动保障监察已成为很多地区防范劳动关系风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人工服务+政务服务”的新模式,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各地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欠薪等劳动关系领域风险,并主动规划服务?未来“人工智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发展路径会是怎样的?本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展开采访——
主持人:本报记者 侯艺林
嘉 宾: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保障监察局局长 吴定文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劳动保障监察处处长 朱厚宏
广东省珠海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监督支队支队长 戴晓鹏
新技术环境下的执法新要求
记者: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全程智能办理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这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朱厚宏:这一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劳动保障监察领域可以体现为三个关键词:精准、及时、智能。精准,意味着将对所有用人单位“平均用力”式的粗放式监管,转变为“风险导向、数据驱动、差异配置”的精细化监管。及时,意味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构建“智能感知、自动分析、及时预警、快速响应”的监管闭环,对违法行为的干预时间节点进一步前移。智能,意味着要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进一步提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执法活动的体验感,如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无感”发现线索,通过电子方式实现“无感”调查取证,通过非现场手段实现“无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守法单位和劳动者的干扰。
记者:在数字化时代,针对传统执法手段难以突破的困境,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哪些升级治理能力的核心抓手?
吴定文:人工智能为突破传统治理局限、升级治理能力提供了三大核心抓手。一是智能预警与精准识别。运用AI模型构建风险预警平台,可提前识别风险企业与人员,有效前移监管端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防控。二是数据赋能与高效执法。通过引入智能移动执法等设备,可推动实现执法流程线上化、监督可视化、信息归集统一化,极大提升执法质效。三是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通过“人工智能+”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治理平台,可有效破除部门间信息壁垒,助力高效联合执法。
探索智慧监察特色路径
记者:贵地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欠薪等劳动关系领域风险,并主动开展监管执法?
朱厚宏:在健全治理机制上,重庆市以“治理欠薪综合改革”这一重大改革项目为牵引,印发实施方案,迭代覆盖全领域、全要素、全周期的“渝悦·根治欠薪”数字应用,运用数字孪生、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深化欠薪风险识别、责任追溯等场景的应用,夯实数字治理根基。
在归集全量数据上,推动“渝悦·根治欠薪”应用与市级数据平台实时互联,全量归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施工许可、工资专用账户、实名制管理、工资发放等方面数据信息。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平台上建设数字化劳动用工综合监管中心,汇集整合市场主体经营状况、用工合规性、资金流动轨迹、欠薪线索等数据信息,将全市5000余个在建项目、3万余家重点行业企业、367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4220家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的用工系统全量纳入监管。
在主动分析预警上,升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模块,设置56个工资支付预警指标,利用算法自动分析企业、项目的经营状态、用工变化、工资支付等情况,结合农民工合同签订、考勤、发薪及企业经营数据等关键指标,构建欠薪风险感知模型。
戴晓鹏:广东省珠海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可随时调阅所有在建工地的人工费拨付、保证金、专用账户等业务办理情况。目前,平台已与17家银行、保险机构和第三方担保公司进行对接。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平台,对接社保、就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等数据信息,如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较大经营风险,系统将立即触发分级预警,做到欠薪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我们还开发珠海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在所有项目工地及时张贴欠薪投诉二维码,并为建筑工人印制二维码安全帽贴,方便工人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在线提交欠薪线索,实现一网通办。
吴定文:目前,海南省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已与海南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深度联通,并与各金融机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与企业专用账户工资代发记录实现比对核验。全省实现了涵盖在建项目劳动合同签订、专用账户开设、人工费用拨付、保证金存储及工资支付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动态监测。一旦发现信息异常,将第一时间触发预警提醒,同步推送至属地监管部门,由属地执法人员精准介入、督促整改,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时,全省依托海南省劳动保障智慧监察平台,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动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定期曝光重大违法案例,推动失信信息在市场准入、招投标、政府采购、融资贷款等领域的惩戒应用。
擘画“智慧治理”新图景
记者:贵地在实施“人工智能+劳动保障监察”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吴定文:其一,平台模型迭代优化滞后。劳动保障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持续投入技术力量更新算法。但受资金有限、更新流程多、周期长等影响,平台模型升级优化相对滞后。
其二,跨部门数据壁垒尚未完全破除。各部门信息系统独立建设,数据格式、标准差异大,难以整合实现高效数据共享,部分数据传输质量不高。
其三,部分劳动者维权面临数字鸿沟。一些年龄偏大、数字技能薄弱的劳动者,因缺乏法律维权意识,不懂得获取和留存电子证据,一旦发生欠薪纠纷,极易因“无据可查”而陷入被动。
朱厚宏:一是数据基础较薄弱。零工经济、小微企业的“数据黑洞”最大,又往往是劳动纠纷的高发区。受职能限制,人社领域缺乏可视化感知方面的数字化资源,难以像公安、环保等执法部门那样实现智能巡检和作战目标的可视化。
二是模型建设成本较高昂。相较于东部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在建设资金和资源上保障难度更大,往往只能探索试用较小规模的AI模型。
三是技术人才较缺乏。目前,我们的监察员数字理念和AI技术有待提升,要培养既懂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又懂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
记者: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劳动关系领域执法?未来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朱厚宏:未来,劳动保障监察会从工具赋能到流程重塑,最终走向智慧治理。在第一阶段,解决“数据孤岛”和标准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AI作为辅助工具,通过小切口、小范围的应用试点积累建设经验,为整个劳动保障监察智慧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第二阶段,将AI技术与劳动保障监察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流程再造和业务重塑加强智能化手段对监察执法的智慧支持。在最终阶段,要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的“智慧生态”,将AI技术渗透到监察执法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精准治理和主动服务。
吴定文:海南省将持续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劳动用工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探索开展远程监管、移动监管、信息监管等非现场监管模式。
戴晓鹏:目前,珠海市正在不断完善“1+1”模式(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平台),从夯实监测基础、强化算法设计、突出智慧便民三个角度,实现根治欠薪“智慧治理”。
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除了与多家银行、保险机构和第三方担保公司进行对接,开通了保证金和专用账户业务外,还实现了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政务外网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截至目前,有1636个工程项目接入系统。
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设计预警算法,涵盖保证金缴纳比例和覆盖期、工资专户资金、月度工资发放情况等多维度算法。
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平台则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可以有效监控和预测劳动力市场就业失业风险、企业异常经营风险、劳动纠纷隐患等情况。截至目前,已有近12万家市场主体接入系统。
在智慧便民方面,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已开通工资支付业务,已有6个在建项目实现在平台发放工资。平台目前正在与粤商通电子保函平台对接,届时保证金业务的办理全部通过线上完成,并将对农民工电子劳动合同(劳动协议)签约功能进行整合,实现合同签订、工资支付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