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内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内新闻
吹响“高端引领”的时代号角
时间:2013-03-26 15-35-21

“百千万人才工程”是一个怎样的工程?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和名字来了解——

目前,我国60岁以下的两院院士近200人,其中超过7成是 “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2011年两院新增选的105名院士中, “工程”国家级人选达55人,占52.4%。 “工程”国家级人选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594项,省部级奖项17179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白春礼、陈竺、郑兰荪等一批中青年科学家,都是 “百千万人才”的杰出代表。袁贵仁、陈章良、冯长根、俞可平等一批 “百千万人才”,由于专业业绩突出,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还有相当一批 “工程”人选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成为本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作为国内实施最早的人才工程之一, “百千万人才工程”究竟因何而生?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出如此卓著的成效?在 “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国家 “万人计划”,即将翻开新篇章之际,记者带您全面回顾这项工程17年的探索历程。

探路工程

现如今,说起人才工作 “高端引领”,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是,时光倒流17年,如果能在1995年就提出 “高端引领”的思路,并且通过声势浩大的 “工程”形式加以实践,就显得不一般了。

“百千万人才工程”就是这样一个工程。回忆起 “工程”诞生的背景,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但就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言,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还十分缺乏,许多重要的学术、技术领域的带头人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结构,存在青黄不接的危险。”

1995年12月,原人事部、原国家科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原国家计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7部门联合下发 《“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 “工程”重点是: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面向45周岁以下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培养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工程”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百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第二层次是上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是上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工程”的 “竣工”日期定在2000年。

把人才工作变成有明确目标、步骤和完成时限的 “工程”,在当时看来,不能不算是一个创举。到2000年, “工程”如期完成,入选 “工程”的各类人才达近万名。

然而,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进入新世纪后,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7部门联合下发了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实施 “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千万人才工程’受到中青年专技人才的热烈欢迎,开创了我国中青年学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12年, “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17年间,共遴选出7批共4100多名国家级人选,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选拔的工程后备人选更是多达数万人。

样板工程

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后,会享受到哪些培养和支持政策呢?

据介绍, “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后的1996至1999年,原人事部先后制定下发了强化 “工程”人选培养、 “工程”人选考核办法、举办高研班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作为 “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延续和发展,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更进一步提出拓宽选拔范围、侧重选拔对象、发展培养措施等要求。

组织高级研修班,是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培养工作的一个品牌项目。仅最近5年,人社部就举办高研班18期,1300多人参加培训。2012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纳入研修范围,分别在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举办专题研修班,努力打造一个学习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激发创新活力的平台。

2006年,原人事部启动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赴国外培训考察活动,通过考察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创新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拓宽工程人选的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截至目前,已组织8批人选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考察培训。

此外, “工程”还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学术报告、科学考察等方式,为人选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并充分利用国家重点 (开放)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等形式积极吸收人选参与重大科研、生产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评审委员会的活动,对他们委以重任,合理使用,赋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主权。

在国家的大力培养和支持下,“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迅速成长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效改善了我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的结构,形成了青年人才持续成长、不断涌现的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专业技术队伍的素质。

龙头工程

“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17年来,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据统计,到2010年底, “工程”国家级人选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594项,省部级奖项17179项,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技术、通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程”选拔出来的专家,分布在国内的各行各业,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在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尤为突出。

不仅如此,在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推动下,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急需领域,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已经成形。

更为重要的是,在 “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比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交通部的 “十百千人才工程”、水利部的 “5151”人才工程等。各省市也组织实施了专项工程,如北京的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上海的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天津的 “131”创新型人才工程、辽宁的“5520”工程等。

以 “百千万人才工程”为龙头,各地各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健全了高层次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初步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自下而上的人才培养工作格局。

“百千万人才工程”已经成为国内高层次青年人才聚集的战略高地、高水平科学家的预备队,吹响了以“高端引领”推动人才强国建设的时代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