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专区 > 劳动法规综合
政府专区

劳动法规综合

关于印发《广州市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的通知
时间:2013-03-26 15-35-21
广州市劳动局 文件
穗劳综字[1997]11号???

关于印发《广州市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的通知

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广州市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广州市劳动局?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日?

??
 
广州市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


 

    “九五”是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赋予劳动部门的任务,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和省劳动厅关于《广东省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结合本市劳动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九五”时期我市劳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九五”时期我市劳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劳动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与做好各项劳动工作的关系。从我市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继续以贯彻《劳动法》为统领,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为加快劳动工资等各项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推向21世纪,为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发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九五”时期我市劳动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全市统一的,较为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新型劳动制度和工资自主分配制度,构筑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服务、劳动关系调整、职业技能开发、安全生产管理、劳动法制建设、劳动信息网络等六大体系,使劳动工作进一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轨道。?
    主要工作目标是:?
    (一)“九五”期间,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4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0%;职业介绍年均增长5%?0%,就业训练及转业训练年均递增10%,劳服企业从业人员安置年均增长5%,外来劳动力管理面达85%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初步建立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至本世纪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城镇从业和新就业人员接受培训比例达80%以上;技工队伍中,中级工比例占50%以上;高级工占3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0.5%,努力使我市劳动力素质位居全省前列。?
    (三)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达99%以上;建立和完善市、区(县级市)(含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两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工作制度,劳动争议促裁委员会组建率达100%;乡镇、街道劳动争议仲裁派出机构组建率达50%;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小组)的组建率达80%,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争议结案率达98%以上。?
    (四)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约束机制,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逐步建立和健全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工资分配体制。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前的基础上,实现城镇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8.5%左右。?
    (五)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和监察职能,建立和完善各种安全卫生法规管理体系,推动各类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遏制各类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减少一般死亡事故和职业病,力争伤亡事故发生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幅度下降。?
    (六)积极贯彻《广州市依法治市“二五”规划》,坚持“依法治市”方针,加大《劳动法》宣传力度,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劳动法规,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健全劳动执法监察机构,规范执法程序,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市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
    (七)建立与我市劳动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统计系统和信息网络。?
    (八)初步形成与我市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劳动力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统计、信息等手段,监督、调节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基本实现社会劳动力资源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九)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廉洁高效的劳动干部队伍。?
    二、政策措施?

    (一)促进就业?
    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建立较完善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其总体功能,基本形成市场就业新格局。?
    1、实行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就业政策,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结合本市重点发展高科技轻型工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六大产业,鼓励、扶持企业和社会对失业人员及富余职工进行开发性安置;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大力支持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支持企业主管部门对富余职工进行行业、企业间的调剂义流。?
    2、完善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机制。建立“广州市劳动力市场信息中心”,1997年初步完成信息中心的硬件建设,并与部分区联网运作,条件成熟后,再与其他区(县级市)和省内重点城市、湖南、广西等九省劳务协作省(区)以及劳动部信息中心联网,形成本市最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集散地。加强对职业中介服务管理,提高职业中介效率。就业训练以实用技能训练为主。至“九五”期末,全市13个就业训练中心均拥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场地,力争有3个全国优秀中心,8个省级优秀中心。加强对再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九五”期间,拟筹集专项资金1.5亿元,投入使用9000万元,用于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及再就业服务的基础建设。抓好一批转业训练、分流安置、生产自救的示范性项目。大力发展就业服务企业,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可观,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
    3、建立科学的外来劳动力调控管理机制,做好城乡就业统筹。把外来劳动力管理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坚持有序引进、适度调控原则,在一些行业、工种实行按比例招用外来劳动力政策,1998年力争“证卡合一”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实行“绿卡”制度。?
    4、探索和开发适合妇女和残疾人的特点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形式,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积极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5、进一步拓展境外劳动力市场。?
    (二)职业技能开发?
     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客观要求,力争用五年时间,建立和健全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支柱,与国际惯例基本衔接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
    1、大力发展技工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开办2?所区县级市办的技工学校,创办2所高级技工学校。至“九五”期末,全市技工学校发展到40所。努力实施本市职业教育“二八”工程,创名牌学校,实现全市有2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8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到2000年,全市技工学校在校人数争取达到4.5万人,全市枝校教师基本通过教师上岗资格认定。?
    2、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改革,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职前职后相衔接,覆盖城镇并向农村延伸的职业培训网络,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达到1000个以上,年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次以上。?
    3、指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职业培训制度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制度,建立培训、考核、聘用(或就业)与待遇相联系的技能型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
    4、多方筹集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经费,大力增加对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投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资体制,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合理分担;实施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统筹广州市富余人员再就业培训基金办法,到本世纪末完善这项办法和管理制度。?
    5、在加强对现有42个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新站。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许可证和年检制度。到本世纪末,力争在我市形成一个专业(工种)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地域分布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争取在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职业)实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6、为探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路子,1997年组织我市部分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以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1998年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
    (三)劳动关系?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把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终止与调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处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发展。?
    1、全面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市属《劳动法》调整范围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要全部通过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彻底打破企业内的工人和干部的身份界限;打破职工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身份界限。1997年内完成全市金融系统的转制工作,1998年完成个体私营企业的合同签订工作,以达到全市基本实现劳动合同制度。?
    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改革要求,检查、清理和建立、健全企业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劳动合同管理的台帐制度,促进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积极稳妥地推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关系的自我协调机制。

    3、健全劳动争议处理的组织机构,完善劳动仲裁的三方机制。继续推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小组)的组建率达80%。积极开展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行政调解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巩固和完善劳动仲裁庭、仲裁员办案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不同层次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力争在“九五”期间,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机构,使区、县级市(含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建率达100%,乡镇、街道劳动仲裁派出机构组建率达50%。?
   (四)劳动监察?
    1、健全劳动执法监察机构。“九五”斯间,力争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劳动监察网络,各企业主管部门建立劳动监督员制度。?
    2、强化监察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监察内部制度,选调政治强、业务素质较高,作风正派的人员充实到劳动监察岗位,根据工作实际,有计划举办专、兼职劳动监察员培训班,提高监察员综合素质,树立勤政廉洁、公正无私的职业形象。?
    3、完善工作规程,促进劳监工作高效运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监察工作规程,使劳监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更加规范化,健全和完善劳动监察案件统计报表制度,稳步推进劳动年审工作,充分运用劳动监察的各种形式,扩大劳动监察检查面,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妥善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职工集体上访和罢工事件,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五)工资分配?
    建立企业工资的预测和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工资正常增长体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使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8.5%左右。?
    1、探索建立工资宏观预测和监测预警体系。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上下结合,实用有效”的原则,于今、明两年内,先在企业实发工资、人工成本两个方面建立预测和预警系统,确定监测对象和范围;定期编制预警报告。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服务。?
    2、加强经营者收入的管理。将目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经营者收入办法,归口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实行经营者工资收入与基它职工工资收入相分离,与企业经营难度、经营风险、经营业绩相联系。逐步试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委派监事的制度,形成经营者工资收入由职能、主管部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3、建立工资指导线。突出限制最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保持职工收入适度增长。探索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办法,用工资控制线等办法控制实发工资增长速度和平均工资水平。将所有行业、企业和具有企业性质的工资收入纳入劳动部门归口管理范围,实行统一的工资收入宏观调控政策。?
    4、加强对工资外收入的综合管理,提高工资分配的透明度。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各种工资外收入项目分门别类加以规范;对暂未纳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合理劳动报酬和福利性补帖等,逐步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对违规行为,私发现金实物的,严肃查处。逐步实现职工个人收入显性化、工资化和货币化。?
    5、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6、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增加国有资产保值指示的考核,把工资总额的增长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础上。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探索试行用实现税利和国有资产值双指标挂钩办法。逐步改工效挂钩纵向比较为横向比较。以社会或行业平均水平为标准核定或调整企业的工资基础,对由于非劳因素影响而使效益指标增长过快的,在计提效益工资时要作适当限制。?
    (六)劳动安全卫生?
    1、进一步完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考核制度及建立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实施安全技术职称评聘办法。?
    2、强化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现场执法检查活动。查处安全违法行为;完善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制度,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杜绝特种设备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3、加强劳动安全卫生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特殊工种持证操作,责任人持证上岗;争取建立我市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为企业和管理部门输送高素质安全生产管理人才;推动技校、中专和一般中、小学设立安全课程,使学生懂得基本安全知识,从小养成注意安全的习惯。
    4、继续抓好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工作,对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和劳动强度进行分级,督促企业采取措施整改,使县级以上的企业达标率为60%以上,乡镇企业达标率为30%以上,矿山职业危害有所下降。?
    5、继续抓好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三同时”审查验收工作,开展职业安全卫生评价,使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合格率达90%以上。?
    6、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调查、统计、报告、处理的工作体系,加强重大事故调查分析和结案处理,防止同类事故的发生, 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进行综合治理;对重点防护单位加强监察,使“九五”期间重大事故发生率比“八五”期间显著降低。
    7、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在“三同时”审查验收评价,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重大事故隐患评定、劳动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组建专家组或法律、技术顾问组,继续支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的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8、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管理与监察体系,使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强化现场监察和现场技术检测检验,大幅减少各类伤亡事故,锅炉年万台爆炸事故率降到0.6起以下,压力容器年万台爆炸事故率降到0.6以下;气瓶年百万只爆炸事故率降到0.7以下。?
   (七)福利管理?
    深化企业职工福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探亲年休假和职工伤病残死亡等管理制度,促进职工福利事业的发展。加强对企业职工伤、病、残、职业病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逐步扩大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1、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的调整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职工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看护假等假期规定和待遇标准。?
    2、加强和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审查和确认单位职工因工伤亡、职业病和非因工负伤的医疗终结时间,医疗护理依赖程度,残废等级、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各项管理工作。“九五”期间将逐步制定实施《企业职工非因伤病残废等级评定办法》、《职工医疗期管理办法》、《职工试工、复工管理办法》等制度,做好伤病职工病休、医疗期管理工作;认真审批和办理企业职工工种伤病提前退休手续,处理有关劳动能力鉴定等争议案件。?
    3、争取在1998年完成企业职工连续工龄的审核工作,促进企业职工的合理流动。?
    (八)劳动法制?
    全面贯彻《劳动法》,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全面推进劳动管理法制化,为劳动制度改革和劳动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把握契机,完善我市劳动法规、规章体系。结合我市劳动工作实际,及时草拟并报请“市人大”、市政府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地方劳动法规、规章。及时清理过时规范性文件,使我市劳动法规规章更趋完善和更具可操作性。?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对象重点是各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资干部、外来劳动力和劳动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突出培养公民的劳动法律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法制观念。“九五”期间,开发并推出劳动政策法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力争使之联上国际互联网,以方便企业与职工随时查询相关政策。?
    3、积极贯彻“广州市依法治市‘二五’规划”,制订广州劳动局依法治理“二五”规划,调整并加强本局“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充实市、区(县)劳动法制机构力量,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每年一次对全市执行《劳动法》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将劳动法治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九五”期间,全面实施劳动工资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
    4、加强对劳动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劳动法》《行政处罚法》的贯彻执行。“九五”期间,围绕“依法行政”制定《劳动行政执法规程(通则)》、《劳动行政执法文书》、《重大劳动行政处罚的听证及备案程序》、《广州市劳动行政错案究责制度》、《广州市劳动行政诉讼、复议整改指令(或建议)书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九)劳动领域宏观调控?
    加强劳动科学研究,面向劳动工作决策与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需要,紧紧围绕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新型劳动制度这一中心任务,重点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再就业工程实施、劳动关系、工资分配、职业技能开发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专项课题研究,重点研究解决劳动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劳动工作宏观预测、统计信息和预警系统,重点搞好劳动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以加强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工资水平及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分析预测和监控,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促使社会劳动力资源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劳动干部队伍建设?
    劳动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要从思想观念、工作重心,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相适应,提高行政效率。把管理职能转到加强综合规划,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执法监督和搞好服务上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行为主体,劳动部门要做到调控以利其运转,服务以利其发展,监督检查以利其端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廉洁勤政教育作为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廉洁高效的劳动系统公务员队伍。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