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专区 > 劳动法规综合
政府专区

劳动法规综合

劳动部关于印发《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时间:2013-03-26 15-35-21
劳动部文件
劳部发〔1997〕31号

劳动部关于印发《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解放军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精神,根据《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我部制定了《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一九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精神,使劳动事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根据《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劳动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劳动科学工作方面,成立了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全国共有劳动科学研究单位20余家,专业研究人员500余人。针对劳动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必要的基础理论开展研究,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为劳动制度改革和劳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增强了劳动工作的主动性。
    在安全科学技术工作方面,建立了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科技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共有40余家,拥有科技人员5000余人,有40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安全工程系和专业;在企业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活跃在安全生产第一线,从事安全科技与管理工作。“八五”期间,“劳动安全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安全科学技术”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列入《学科分类代码》国家标准,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全科学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减少并防止职工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国家财产安全、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和科技工作的贡献率还不能满足劳动事业发展的需要;科技系统结构不够合理,科研力量不足,科研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尚未形成;劳动科学的理论发展仍滞后于实践,有待进一步突破,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结合还不够紧密,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较多;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的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科研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已明确指出经济建设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对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对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依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把劳动科学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抓好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重点领域的规划和发展为依托,以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为基础,以加大对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的投入为保障,加速劳动领域的科技进步,推动劳动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二、指导方针和主要奋斗目标
    (一)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1、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研究要以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为依据,把攻克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事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任务,使科学研究真正面向劳动工作的实际,增强研究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实用性,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利用率,推动劳动科技事业与劳动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2、要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使之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劳动科学研究要加强预测研究和信息建设,安全科学技术研究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切实为安全生产服务。
    3、要统筹规划,加强横向联合,集中社会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财力、设备和设施,突破重点科研项目。
    4、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相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合理部署基础性理论研究、国家重点项目攻关和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劳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
    5、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和选拔劳动科技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逐步建立健全竞争、协调合作、人尽其才的科研机制。
    (二)“九五”时期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奋斗目标
    “九五”时期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深化劳动科技体制改革,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助于科技进步的新型劳动科技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系统结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劳动工作急需的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劳动科研对实现劳动领域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全国劳动科研信息网络框架。
    劳动科学研究方面,初步形成劳动政策、法规的科研支持系统,建立起劳动科学研究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劳动科学研究成果向劳动工作实践转化的渠道,为建立我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成果水平力争比“八五”期间有明显提高,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形成一批代表劳动科学学科最高水平的理论专著,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初步建立起劳动科学学科体系。
    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在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进展,完成“重大工业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预防技术研究”等三项跨部门、带有共性和全局性的关键课题;抓好“重大工业危险源区域性评估”等七类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适用的劳动安全卫生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显著提高,劳动保护产业的发展形成明确的思路和较好的政策环境;基本建立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与监督检查标准体系,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2010年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目标
    2010年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目标是:新型劳动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基本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劳动工作的需要,实现科技与劳动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造就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劳动科技对劳动事业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劳动科学研究方面,为建立全国统一、竞争公平、调控有力、运行有力、运行有序、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新型劳动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决策支持;劳动科学研究成果向劳动工作实践转化的渠道更加畅通;使劳动科学学科体系成为一级学科。
    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完善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及监督检查标准体系,攻克一批对提高劳动安全卫生水平起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主要工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安全卫生技术应用达到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劳动保护产业在产品、质量品种方面有较大发展,并形成相当的规模和体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
    1、劳动科学重点研究领域:
    (1)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要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深入开展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等综合配套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确定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发展阶段;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与区域市场的协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提出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各项规则及劳动力市场调控措施。
    (2)就业:研究就业政策、就业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城乡统筹、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调整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研究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等重大问题;研究扩大就业、控制失业率的对策。
    (3)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监察:研究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监察的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及监察系统框架;研究实行集体协商制度的条件、步骤和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过渡性措施;研究完善新型的劳动用人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方式,研究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体制及措施;研究劳动监察模式,提出完善劳动监察体系的政策措施;开展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预测和相关措施的研究,建立劳动关系运行状态的预警和调控体系。
    (4)社会收入分配与企业工资制度:以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学说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为指导,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理论;针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研究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关系和社会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研究实现对收入分配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由事先调节向事后调节转变的措施;研究实施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中的工资增长与调控问题;研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及工资支付制度的方法。
    (5)社会保险:开展对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的深入研究,通过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寻求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手段;预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需求、缴费水平、待遇水平,分析、研究各种相关的制约因素;研究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问题,寻求医疗保险的最优化方案;研究失业保险与就业工作、工伤保险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结合方式;研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措施和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险立法的研究。
    (6)职业技能开发:研究职业技能开发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科学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研究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战略、措施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方向;研究建立和完善企业职业培训制度,研究职业技能鉴定的政策、理论和方法,以及在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技能竞赛的政策和方法;研究职业技能开发与就业一体化的问题。
    (7)劳动安全卫生:研究过渡时期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研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标准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政策与策略,研究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规体系及相关标准体系;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管理与监察体制。
    (8)企业劳动管理:结合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研究企业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定员等劳动标准问题,针对企业的不同组织形式,总结企业管理的经验,探索适合企业制度的劳动管理模式和方法,寻找不断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新途径。
    (9)劳动法制:进一步开展对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研究工作,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设计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总体框架,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我国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同时,加强劳动行政执法、执法监督与劳动争议、仲裁的研究。
    (10)劳动领域宏观调控:探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领域宏观调控体系与决策支持系统,重点研究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劳动领域宏观调控的对象、手段和方法。
    “九五”期间劳动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是:“两个转变”对建立新型劳动制度提出的要求,劳动力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和措施,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宏观监测系统建设,劳动力市场综合配套改革,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劳动领域宏观调控体系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以及劳动关系、工资分配、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课题。
    2、安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领域:
    (1)安全技术
    着重研究重大工业危险源评价,重大工业事故和频发事故的预测、预防和控制技术。
    ①各类火灾、爆炸(由工业粉尘或危险品生产、运输、储存等引起)危险的评价和监测,事故预警、控制技术及应急救援系统与设备;
    ②有毒物质泄漏危险评价、预防技术及应急救援系统与设备;
    ③矿山事故(瓦斯爆炸、粉尘爆炸、地压事故、火灾、水灾等)监测与预警技术,尾矿设施、边坡动态监测系统;
    ④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评价、无损检测及延寿技术与设备;
    ⑤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领域特大事故的宏观控制技术;
    ⑥建、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建筑施工事故的危险性评价及事故预防技术;
    ⑦各种金属坯材轧制伤害及冲压、剪切、金属切削机床、起重和运输机械、木工机械等设备引起伤害的安全预防技术;
    ⑧机械电子设备的本质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与发电供电安全技术;
    ⑨新材料、新型工艺装置和新产品的安全卫生评价与认证。
    (2)劳动卫生技术
    ①尘肺病预防技术;
    ②作业场所呼吸性粉尘先进采样技术(稳流、长周期、精确粒子分离),微量呼吸性粉尘样品中游离二氧化硅快速检定技术和石棉粉尘计数浓度快速测定技术;
    ③粉尘控制技术(主要是除尘技术及设备);
    ④铅、苯、汞、农药等职业中毒与职业肿瘤的实用预防技术;
    ⑤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与分析技术;
    ⑥重金属毒物、有机化合毒物及某些职业致癌物的净化吸收处理技术,无毒低毒代用技术和各种密闭防护技术;
    ⑦物理危害因素的控制技术(包括高温、噪音、振动、电磁辐射、射线防护)。
    (3)新型劳动防护用品的开发与应用
    着重进行新型、多功能防护用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注重适用于特殊作业环境的劳动防护用品和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①多功能防护服、鞋(靴);
    ②新型呼吸装备;
    ③各种具有劳动保护功能(包括阻燃、防热、耐高温,防化学品腐蚀、渗透,控制噪声,过滤,气体吸收吸附等)的新材料;
    ④新型安全帽、安全带;
    ⑤预防职业中毒、职业癌和高温中暑的系列保健饮料。
    (4)着重研究用于宏观决策与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同时,开展若干重要的基础性研究。
    ①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定的策略和标准体系研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研究与修订;
    ②重大工业事故调查与分析方法;
    ③国家及各行业事故频率、严重度统计分析;
    ④安全经济学研究(包括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经济损失,安全投入的成本-效益分析等);
    ⑤职业危害评价和预防措施最优化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
    ⑥职业伤害发生率高的典型生产工艺过程的安全;
    ⑦人机工效学研究(包括事故发生率高的机械设备的工效学标准、特种作业安全作业环境与条件、某些行业作业者的工作负荷、作业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等)。
    “九五”期间优先开展研究的项目是:
    安全技术: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矿山事故、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建、构筑物及建筑施工方面的危险评价、监测与事故控制技术;
    劳动卫生技术:呼吸性粉尘,高危害粉尘(无烟煤、硫铁矿、石棉粉尘及其他高含硅粉尘),铅、苯、汞等毒物及砷、氡等致癌物的测定和控制技术;
    劳动防护用品:多功能防护服、新型呼吸防护装备、有害作业环境下的保健饮料的开发与应用;
    宏观决策、管理与基础研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伤亡事故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信息管理(统计、调查、分析、经济损失等)的研究,人机工效学研究。
    (二)实施安全科学技术示范工程
    根据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技术上可靠成熟、实施方案经过充分论证的科研成果,列入年度劳动保护专项措施重点项目计划,组织应用和推广。
    “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以下安全科学技术示范工程:
    1、重大工业危险源区域性评估;
    2、制鞋业苯中毒控制;
    3、乡镇企业(小水泥)粉尘职业危害控制;
    4、矿山安全分级性评估;
    5、矿山呼吸性粉尘危害控制;
    6、尾矿设施与管理;
    7、锅炉压力容器爆炸预防技术。
    2000年到2010年期间,对列入关键技术的其他重要项目,在取得成果后,通过科技示范工程加以实施、推广。
    (三)发展劳动保护产业
    劳动保护产业要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技术手段,同时为科技成果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解决劳动安全卫生领域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
    我国的劳动保护产业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的制造和生产;安全仪器设备(含劳动安全卫生检测仪器设备)的制造和生产;作业环境控制技术及设备(如通风、除尘、净化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制造和生产;以及以劳动保护为目的和内容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第三产业。
    “九五”期间,要优先开发个体防护用品用具、安全仪器设备和作业环境控制技术及设备开发研制和生产;要形成一批坚实的劳动保护生产企业;要做好产品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为发展“第三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科、工、贸一体化的要求,组织筹建劳动安全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促进劳动保护产业的发展,一是努力开拓市场,加强管理。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类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和认证机构,为劳动保护产业创造必要的市场环境。二是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鼓励它们与有关科研单位结合,逐步向科、工、贸一体化过渡。三是争取对意义重大的劳动保护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直接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避免职业伤害的产品实行强制性推广,对具有广泛市场的、高质量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进出口实行优惠政策。
    (四)加强科普工作,倡导安全文化,搞好培训与教育
    1、制定科普工作计划,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如报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专家讲学等)普及安全科学知识,减少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防护自救及处理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法。
    2、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安全文明生产,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要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价值观。全面实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使国家、企业和劳动者都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责任,自觉地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3、进一步做好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培训和教育是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普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九五”期间,要研究和实施国家劳动安全卫生培训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工作程序,优先培训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安技处、科长)、企业厂矿长(法人代表)、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企业新工人,使所有省级以上的监察员和主要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都得到培训。
    要继续做好“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九五”期间,争取把安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使安全教育课成为普通教育的必修课。“九五”期间至2010年,在理工科大学、大专、中专和职业学校中增加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逐步健全安全工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五)加速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劳动科学和安全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学术与技术体系、专业设置和组织体系的研究,在有关大专院校中设置相应的专业,在有关科研院所中组建相应的专业研究机构。劳动科学要进一步壮大劳动法学、劳动管理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统计学和劳动心理学等学科,最终使劳动科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并建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安全科学技术在现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安全学、安全管理工程及其分支学科体系,加强安全文化和社会安全等新学科的发展工作。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劳动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新型科技体制,是贯彻《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重要步骤。劳动科研机构必须坚持在面向经济建设和劳动工作主战场、发展劳动科学与安全科学技术并建立劳动保护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劳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加强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增加科技储备,解决劳动工作和劳动制度各项改革中重大、综合、关键、迫切的理论研究及科学技术问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九五”期间,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科研机构自身发展规律的,面向经济、面向企业、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新型劳动科技体制,逐步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与劳动工作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劳动科研院所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各级劳动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克服机构重叠、专业人员力量分散、成果推广应用率低、人才使用不尽合理等弊端,有步骤地精减和优化组合,形成科技与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科技与经济多形式、多渠道有机结合的新格局,不断提高科技对促进劳动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一)推动劳动科研院所面向劳动事业发展
    劳动科研院所是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要实行开放式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要直接为劳动工作和劳动制度各项改革服务。要加强对劳动科研院所的规范化管理,对研究领域相近、职责任务类似的科研机构进行优化组合,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各科研院所的作用。
    (二)调整结构、合理分流人员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根据劳动工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劳动科研院所分不同性质进行结构调整,合理分流人员,形成一支精干的劳动科研队伍,使之承担起从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宏观决策与管理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预测研究与高技术研究的任务。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除按照竞争机制承担政府研究开发任务外,主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鼓励和引导这类机构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检测检验工作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增强科研工作的活力。
    (三)形成合理的科技结构体系
    对组织机构和专业机构实行优化组合,建立政事分离、责权明确的组织管理制度,从体制上解决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劳动工作和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逐步形成包括独立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等组成的,合理配置、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劳动科学和安全科学技术结构体系。
    (四)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使科研工作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中更具活力和创新性。加速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大胆使用中青年科技人员,让更多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研究开发第一线担当重任。改革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使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收入与科研水平和贡献挂钩,形成新的科技工作机制。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鼓励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五、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国家政策导向
    国家要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来促进劳动科技研究,促进劳动保护产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主体;要将安全生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投资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二)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科技投入
    要广开渠道,增加劳动科技经费的投入。除争取经常性费用的不断增加外,还应通过申报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增加国家补助经费;有计划地组织国家贷款的科技开发项目;筹集建立劳动科研储备金,在技术开发方面实行经费有偿使用,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形成科研与开发的良性循环;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及国际上对劳动科技工作给予经费支持。此外,安全科学技术工作要与工伤保险改革相结合,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工作的开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证。通过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协作,充分利用劳动部和其他有关部委及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的技术设施,做到优势互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劳动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努力争取国家财政在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工作和职业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的投入,加强国家级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检测中心、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中心、安全卫生培训中心、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技术中心等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劳动卫生中心和压力管道检测技术中心的筹建工作,使这些技术中心在关键技术设备的配置上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注意现有仪器设备的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到2010年达到切实满足国家监察工作需要的水平,朝着建设统一的、为劳动工作决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方向努力。
    在劳动科学研究方面,力争建立劳动政策仿真模拟实验室,提高劳动政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继续加强劳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劳动工作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使之与劳动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相衔接。“九五”期间,加快系统建设步伐,推进系统应用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加强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完成本《纲要》确定的任务,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劳动科技管理部门的力量,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素质和综合、协调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科技项目计划的预研、立项、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评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力求做到各项科技计划立项准确、投资合理,实施从科研到成果的应用推广及产业化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各项科技经费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保证科学事业经费、科技三项费用、劳动保护专项措施经费等真正用于劳动科技发展事业。加强对使用经费效益的评估和总结工作,完善评估方法,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针对劳动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及劳动科学和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一个长短结合、重点突出的国际交流合作计划。通过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出国培训、考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提高我国劳动科学和安全科学技术工作水平;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介绍我国在劳动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宣传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劳动科技成果,努力推动劳动安全卫生技术和劳动保护产品出口,实现同等规模的科技双向交流。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网